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,有3位院士离开了我们:
10月1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韩其为因病医治无效,在北京逝世,享年86岁。
韩其为院士长期从事泥沙运动、水库淤积、河床演变及工程泥沙研究。建立了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和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体系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推动了学科发展。在三峡、丹江口及小浪底等水库淤积和下游河道冲刷,以及黄河调水调沙和淮河根治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。
10月3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我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开创者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亚美因病医治无效,在北京逝世,享年95岁。
胡亚美院士上世纪50年代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;60年代悉心研究婴儿腹泻的病因,临床和病理生理,制定并推广了合理的输液方案,使该病的病死率由20%下降至1%。70年代末,对组织细胞增生症X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各类溶血性贫血,特别是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进行了研究,取得突破性进展,使五年无病存活率达74.4%,属国际先进水平,挽救了无数危重病儿的生命。
10月4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内首批自动控制研究者张嗣瀛在青岛因病去世,享年94岁。
张嗣瀛院士曾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,解决了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,取得突出实效。在微分对策的研究中,提出并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,给出了定性极大值原理,使定量、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,形成新体系,并给出一系列应用。
据统计:
▲ 2018年,我们送别了31名两院院士。其中11位都在秋冬季节(10月~1月)去世。
▲ 发表在《英国医学杂志》(TheBMJ)的一项研究显示,在冬季,英国居民的死亡率大增,其中以老年人尤为显著,75岁以上老年人冬季死亡率增加约30%。①
▲ 原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(现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曾经对65岁以上住院死亡的病人进行分析,发现一年内离世的患者有126位,其中的82位死于秋冬季节。其中,心脑血管疾病、癌症及呼吸系统疾病构成了直接死因的主体。②
秋冬是老人的危险时刻!
1
秋冬季,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病
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成军在2011年11月7日健康时报健身版表示,秋冬季节天气寒冷,是冠心病、心力衰竭等心脏病的高发季节。气温骤降,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容易出现心肌缺血,这是秋冬季节引发心脏疾病的重要原因。
另外,气温骤降,昼夜温差悬殊,低气压、高湿度,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,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,使得血压骤然上升,中风意外也接踵而至。
2
秋冬季,更易患肺病
冬季呼吸道感染多发,易诱发肺炎、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。
3
秋冬季,更易患胃病
天气转凉的时候就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,因为低温的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,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,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、胃溃疡、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。
4
秋冬季,更易患骨折
气温低,人的血管收缩,肌肉和韧带柔韧性较差,对关节的保护力度减弱,运动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关节损伤及骨折。寒冷刺激下,还有诱发腰痛、肌肉痉挛等。而且冬季人体骨骼僵硬脆弱,很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。
秋冬季节,
老人记住这几句保健提示!
0 1
适当多喝水
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刘泽灏在2016年12月30日健康时报疾病版表示,喝水少会造成血液黏稠、阻碍血液循环的正常工作,对于老年人而言容易造成脑血栓。
从这个方面说,多喝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,减少血栓的发生。秋冬季气候干燥,人体水分蒸发加速,身体容易缺水,所以,更要补充大量水分。
0 2
多做室内运动
秋冬季可多做室内运动。秋冬季气温较低,运动起来血压便会上升得很快。这时推荐做一些打乒乓球之类的室内运动,保护心脏的同时一样可以满足锻炼的需求。
0 3
保暖穿衣分三层
秋冬季,防感冒很重要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主任医师朱欣佚在2015年10月26日健康时报生活版指出,保暖穿衣有个口诀:内贴、中松、外收口。
内衣最好柔软贴身,有助于增加保温性。中层的衣服吸湿性要强,不要过紧,保持干燥。外套一定要防风,最好在领口、袖口、腰部、脚踝处有收口的设计,可以防止冷空气趁虚而入。
0 4
关节多穿一件“衣”
除了常规保暖,雾天湿气大、温度低时,尤其要注意关节保暖。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正骨科主任医师李建民在2011年10月24日健康时报新闻版提醒,如潮湿阴冷的雾天持续时间超过一周,那慢性骨关节炎的患者就要注意,雾天可能会引起骨关节肿胀、疼痛,活动不方便。
这类患者,雾天可给关节加个保护层。比如,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个护膝;腰不好的人要戴护腰;颈椎病患者要戴围巾。
0 5
饮食补充能量
天气冷的时候,可吃点羊肉和牛肉,它们都是补益佳品,能散寒暖胃。但是,羊肉、牛肉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,患有胃溃疡、胃酸过多的病人,有胆囊炎、胆结石的人,高血压、高血脂患者,肾功能不全患者要尽量少吃。
0 6
控制好慢病
气温下降,还会带来血压、血糖等数值的波动。本身有慢病的人一定要做好定时测量,按医嘱规律用药,以免因数值波动引起不良后果。
本文编辑:王真
审稿主任:杨小明
参考资料:
①TheBMJ www.bmj.com
②1990年02期老年学杂志.老年人死因及其相关因素探讨
觉得好看,请点这里↓
Copyright 2017 全查网版权所有
备案信息:湘ICP备2021017279号-1
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上传分享,如有侵犯你的版权,请发邮btchacom@163.com